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疾病防治成功案例公司招聘
公司新闻 首页新闻中心公司新闻
苏北地区银鲫大红鳃和鳃出血病调查及生态处理措施建议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文/成都通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吴立峰 顾继锐 张哲勇 罗国强

  江苏省是我国鲫鱼的主养区域,产量占据全国产量的60%以上,但近几年苏北地区爆发的大红鳃病和鳃出血病,引起很高的死亡率,让养殖户苦不堪言,损失惨重。为解决这一问题,广大水产从业人员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但是由于病原和水环境的复杂性,这两种疾病尤其是鳃出血除了用药物加以控制外,还未从根本上解决发病的环境诱导原因,这些造成了这边治疗那边发病的现象层出不穷。近期我们走访调查了盐城的建湖县、盐都区,扬州宝应县等疾病重灾区的23个塘口,采用生态学方法对发病区域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提出了生态处理方案。

  1、症状及流行情况

  1.1大红鳃
  主要症状为鱼体黑瘦,鳍条尖端发白,鳞片松动,鳃部黏液增多,水肿,呈鲜红色,见图1。腹腔内充满淡黄色液体,与空气接触十几秒钟即呈果冻状。病原初步被证实为嗜水气单胞菌。该病主要感染银鲫,每年的5-7月和10-11月份,当水温在22-26℃时,是大红鳃爆发的高峰期,水温超过26℃,发病情况会逐渐减弱。

  1.2鳃出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主要症状和普通细菌性出血病有些类似,鳃盖、鳍条、体表、内脏出血,见图2;病鱼吃食正常较少在池边游动;病鱼捞起来之后鳃部有鲜血流出,死鱼捞上来一侧鳃盖上有血水淤积,呈现红斑样,这是判断是否是鳃出血的症状之一。该病病原初步被证实为鲫鱼疱疹病毒,主要感染银鲫,发病与温度密切相关,每年5-7月和10-11月份,当水温在22-28℃时,是鳃出血病爆发的高峰期,死亡率高,水温超过28℃,死亡率会迅速下降。

  我们调查的这几个区域,池塘的发病率高达90%,发病池塘死亡量从几万斤到几十万斤不等,截止到7月中旬,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上述地区的银鲫累计死亡量已达220万斤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以上。

  2、池塘情况调查结果

  2.1池塘状况

  养殖池塘面积由50亩至2800亩不等,水深1.5-1.7米。由于池塘面积大或其它因素无法清淤、干塘、晒塘;养殖池底泥深度在30-100cm之间。

  2.2水源和水质

  为周边的湖水或河水的支流(渠水),95%以上的池塘是进水和排水共用一个沟渠。60%的池塘藻类生长过度,透明度低,池塘边缘观察到透明度10-20cm,池塘中间透明度15-30cm。溶氧水平普遍不高,尤其是池底氧债明显。池底溶氧水平普遍在2.2-4.5mg/L之间,20%的池塘池底溶氧低至1.0mg/L。池塘的亚盐在0.005-0.3mg/L之间,20%的池塘亚盐超过安全范围达到了0.2mg/L。

  2.3放养模式

  主养银鲫,套养草鱼、鳊鱼、花鲢和白鲢,银鲫放养密度1000-2000尾/亩,草鱼100-350尾/亩,花鲢50-100尾/亩,白鲢50-120尾/亩。

  2.4生产管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饲料为蛋白含量28-32%的银鲫专用饲料。受鱼价低迷的影响,年底成鱼存塘现象普遍,这种塘越冬后易发病、发病早,损失也大;大部分养殖户会定期杀虫,并且内服抗生素进行疾病预防,但没有定期调水和改底的习惯。得病之后,采用杀虫、消毒水体、内服抗生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一种抗生素治不好,又接着用另一种抗生素,抗生素滥用现象在疾病高发塘口尤其严重;死鱼乱丢现象普遍,沟渠水源被污染,见图3。

  3、发病诱因分析

  根据水产养殖的特殊性,仅按照传染病传播的三个重要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来分析和处理已显不足,还要对水环境加以分析和处理控制才能全面,为此我们把“水环境+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四个因素和生产管理加以综合分析和处理。

  3.1水环境
  底质:常年不清淤、不晒塘,导致池底淤泥积累很厚。底泥发黑发臭呈还原型,有严重的氧债,池底微生物厌氧呼吸产生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到水体中,除对底栖性鲫鱼产生毒性外,还会造成池塘水质变差,引起池塘菌相、藻相失衡,降低了池塘生态缓冲性,鱼类容易产生应激引发疾病。
  水质:池塘透明度偏低,藻类老化,微藻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导致池塘微藻的自净能力降低,微生物生态系统紊乱,水质恶化。藻类白天产氧不足晚上又消耗大量溶氧,加之增氧机配置不足和开机时间不够,导致池塘溶解氧普遍不高,池底氧债更是明显,鲫鱼长期处在低氧环境会引起体质变差,抗病力减弱,更易遭受病原的感染。

  3.2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从发病区购买鲫鱼苗种可能携带病原引发感染;发病死亡的鱼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随意丢在池塘边腐烂,病原很容易再次进入池塘起起感染;进水渠和排水渠道共用,发病塘排出的水很容易进入其它池塘造成交叉传染。

  3.3生产管理
  由于有轮捕轮放的养殖习惯和池塘面积较大,许多池塘无法清塘、干塘、晒塘,底泥不但无法被氧化,反而成为病原的温床,一旦发病,病原将持续存在于池塘中,池塘环境一变差,随时都有可能再次爆发疾病。频繁使用杀虫药对水质和鱼的脏器造成不良影响,降低鲫鱼的抵抗力。拿抗生素用来预防疾病,这不但起不到预防作用,还造成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受度提高,导致有病的时候无药可治;病毒性疾病用抗生素治疗,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还延误治疗时机造成大面积死鱼;爆发大红鳃或鳃出血病时使用杀虫药加重了对鳃的刺激,引起死亡量增加。增氧机的使用不科学,把增氧机作为鱼类缺氧时的救命机,中午开机少或不开机没有充分利用搅水曝气功能,造成水体长期溶氧不足,不仅对水质和鱼体质造成不良影响,还引起饵料系数增高,养殖效益降低。

  4、处理措施

  根据发病诱因的情况,我们建议采取生态技术措施对池塘生态环境加以综合处理,以控制疾病蔓延、减少养殖损失。

  4.1强化底质管理
  如果条件允许每次出鱼后,尽量能够做到干塘、晒塘,同时清除一部分淤泥,仅保留几厘米泥作为塘底。养殖过程中,采取拉底措施(每次1/5-1/4的池塘面积,拉底时要打开增氧机),前期可以每隔1个月动一次塘底,后期2-3个月动一次。在清塘或动塘底不太容易实现的情况下,就要加强改底和底部增氧,每隔10-15天使用增氧型底改产品改良底质。

  4.2定期合理调水
  及时检测水质,正确合理地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EM菌等微生态调水产品以维护池塘的微生态环境,避免池塘生态失衡。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把池塘挖深到2米以上3米以内或通过多加水的形式提高水体深度,以增强池塘对温度及其它理化因子对外界环境因素干扰的缓冲力,减少鱼类应激。

  4.3调整养殖模式
  在疾病高发区域,可以适当降低银鲫的放养密度,并提高花鲢、白鲢的放养密度,同时把放养模式改成年初放足苗年底出售的全进全出的方式,并在出鱼后做好清塘、晒塘、消毒工作。

  4.4强化池塘增氧
  改变增氧机的不良使用习惯,按照“三开两不开”的原则使用增氧机,即晴天中午开、阴天次日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要开,阴雨天中午不要开。在投饵区加装微孔增氧机改善投饵区溶氧不足、鱼吃食不好的问题。增加具有底部增氧功能的增氧设施,减少池底氧债的积累。

  4.5严格控制病原及时科学治疗
  从苗种源头严格控制传染源,不从有发病史的池塘购买鱼种。不乱丢死鱼,对死鱼进行消毒、焚烧、深埋的无害化处理。定期内服免疫增强药物,不用抗生素作为预防用药。发病治疗时正确诊断疾病,对症用药。抗生素使用前先做药物敏感试验,定向选择敏感药物。此外,除非发生寄生虫病一般不要定期使用杀虫药物。

  5、结束语

  通威水产科技公司近年来致力于生态养殖技术的探索,我们采用生态学方法,通过提高池塘天然生产力(菌、藻),进而提升池塘的自净能力;通过维持池塘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增强水体的生态缓冲性,减少养殖动物应激的发生,保证养殖动物健康安全。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应用技术和产品配套的技术成果,希望能与广大水产技术人员交流共享以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来源:通威水产科技频道      时间:2013/9/2 9:54:31
唐山恩贝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 电话:15130521900 邮箱:ebkswk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