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我国著名生物技术专家旭日干院士最近格外关注养殖业的数字。有一组数字让他感到心情沉重:2010年,中国奶牛养殖量为1258万头,产奶3600万吨,而美国奶牛养殖量仅为910万头,产奶量却高达8750万吨,是中国的2.4倍多。如果按均值计算,一头美国奶牛的年产奶量是中国奶牛的3.3倍。“美国奶牛的品种好,这缘于他们重视科技对养殖业的支撑,这也正是目前中国养殖业必须学习和提高的。”近日,在中国工程院“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结题时,旭日干对科技日报记者强调说。
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殖业迅猛发展,产量屡创新高。统计数据表明,1980—2010年,我国动物源食品产量年均增速高达8.2%,其中肉类、蛋类和水产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奶类产量世界第三。在我国城镇中,动物源食品的年人均消费量已达72.9公斤,已接近于年人均粮食消费量的81.5公斤。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已从1978年的16.6%上升为2010年的40.8%。可以说,养殖业的发展既保障了国家食物的安全,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旭日干指出,随着人口总量继续增加,百姓的购买力持续增长和城镇化发展,我国养殖业的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但我国种畜、种禽、饲料种质和水土资源短缺,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生态环境压力日益突出。这些都使我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经过调查后认为,从单产、饲料利用率、劳动产出率、科技贡献率、规模化和产业化程度等重要指标来看,我国养殖业整体发展水平只相当于欧美等养殖业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差距达到30年左右。我国养殖业长期处于以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推移为代价,过分追求数量增长的粗放式发展阶段。因面,加快养殖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养殖业的必然选择。
养殖业发展必须有科技支撑
“我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靠科技支撑。”这是国外养殖业发展带给我们的重要经验。
仍以奶牛为例。1925年—2010年,美国奶牛养殖业的牛奶单产提高近4倍,牛奶总产量翻了一番多,但奶牛的饲养量却减少了56%,饲养成本大幅降低。这主要得益于奶牛品种的科学选育。
而目前我国已成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种业市场,对种畜、种禽的进口依存度超过80%,年进口总额达8600多万美元(2008年)。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养殖规模化程度低,养殖产品结构不合理。以生猪为例,2009年,美国5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场生猪饲养比重达95%,欧盟平均也达到81.1%,而我国仅为34%;美国户均饲养量和产量分别达1566头和136吨,而我国仅为15.1头和0.82吨。种业高度依靠科技支撑,同样养殖规模也必须建立在高度的科学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上。
科技支撑能力急需提升
过去30年,我国养殖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旭日干说,发达国家养殖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成果转化率在60%以上;而我国2011年,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2%,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
除此之外,科技投入也长期偏低。2009年我国养殖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3.2%,但养殖业科技投入在农业科技总投入中的比重则不到15%。
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得可怜。《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的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国有单位农林牧渔专业技术人员为114.5万人,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其中养殖业专业技术人员仅为13.2万人;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4.18万人,其中养殖领域科研人员仅为4832人,不到12%,研究生学位比例也只有3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旭日干指出,预计到2015年,我国养殖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48.6%,超过种植业47.4%的比重而成为农业中总产值第一大产业。为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建议国家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计划和实施养殖业科技重大创新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