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渔区东海艰难探寻转型之路 |
| v(记者王俊禄)“海上巡查一圈下来,今年违法捕捞海洋幼体的行为较往年大为减少”,浙江海洋与渔业局执法总队总队长朱家立一直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忧心忡忡,但从今年开始,他看到了渔业向好的迹象。
东海是我国最大的渔区,浙江得地利之势,捕捞产量、产能均居全国之首。据介绍,近几年浙江每年的国内海洋捕捞量约为300万吨,每年有小幅增加。然而,持续多年的产能严重过剩,与渔业资源脆弱的承载力,已形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
“虽然未出现产量急剧下降,但渔业资源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问题,经济鱼类已很难形成正规的渔汛,鱼类营养级下降,鱼体小型化、性成熟提前。这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经济鱼类减少,甲壳类、软体类海洋生物增加。”朱家立说。
据分析,无船名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的“三无”涉渔船舶猖獗是东海渔业资源衰退的重要原因。据海洋渔业部门统计,浙江仅12米以上的较大“三无”渔船就有2000多艘,加上很多渔民家庭经营的“三无”小渔船,总数在1.2万艘左右。而且,每年还有大量山东、福建等地的“三无”渔船在休渔期内跨境非法捕捞,导致东海近海渔业资源锐减。由于海洋的开放特性和执法力量的严重不足,对这些渔船的违法违规行为很难形成有效制约。
今年是全面推进浙江渔场修复振兴行动计划的启动之年,也是浙江省实施海洋伏季休渔的第20个年头。浙江省提出,要像保护耕地资源一样保护渔业资源,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大力推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现代渔业,保市场供给,促渔民增收。
为维护渔业生产秩序,浙江加大“三无”渔船打击力度,近几年查处、拆解非法船只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浙江省各主要渔区每年都会组织多次的增殖放流活动,以修补海洋渔业资源。4月下旬,由舟山市定海盘峙水产养殖场无偿提供的价值5万多元的400万尾海蜇幼苗被放流到了灰鳖洋上,这也是当地首次开展的公益性增殖放流活动。
对于不少一线“船老大”来说,保护渔业资源已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在去年台州实施休渔计划的同时,来自渔区的200多名“船老大”联名写信,强烈建议延长休渔期。
渔民们说:“灯光围网禁渔期为每年的5月1日至7月1日,有些不妥。因4月份捕捞上来的青、黄占鱼才一点点大,而7月1日出海捕获的鱼类也是如此。”鉴于此,渔民愿意放弃更多的捕鱼时间,希望提前或延长休渔期。他们建议灯光围网的休渔期再延长一个月。
面对“僧多粥少”的渔业资源现状,更为艰难的是过剩产能的“挤出”。朱家立认为,要通过打击非法捕捞、减船转产、生态修复、提升基础能力、强化海洋意识等途径“综合施策”,以加强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在这个过程中,亟待实施“全国一盘棋”,各地各部门需齐抓共管,使渔业资源与捕捞产能之间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平衡。 | |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时间:2014/5/6 14:09: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