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闽北农村听说这样一件事:一名商人投资兴建一处奶牛场,当地以相关理由令其停产;而后,另一名投资商搞屠宰加工,在这里建肉牛场,当地却开了绿灯。内行人揭秘说,其因在于前者是养殖业,无税收,而屠宰加工有税收。
县域经济从能否产生税源上来看,可分为“无税经济”与“有税经济”。我国现行政策规定,生产农产品免税,加工农产品有税。从这个角度说,生产农产品是“无税经济”,加工农产品是“有税经济”。
各级政府担负着推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没有财力支撑,就难成大事,尤其是财政吃紧的地方,财税压力更大。政府着力抓“有税经济”,当然可以理解。但不能“唯税论”,不能有税的就重视、无税的就忽视。农产品生产,虽属“无税经济”,但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实,“无税经济”并不是绝对的,它也可转化为“有税经济”。
以乳业为例。目前,闽北饲养奶牛2.5万多头,25%的原料奶流到外地,75%的原料奶供南平市长富乳业有限公司加工,该公司去年上缴税收达3370万元。奶牛饲养本身是“无税经济”,但它可带动乳制品加工以及运输、销售等产业产值和利税增长。
目前,我省乃至全国乳制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扬,发展乳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闽北山区不仅有着优越自然条件,而且积累了经营乳业的丰富经验。但生产原料奶无税,必然影响奶牛场所在地政府的积极性,这也导致“乳制品讨喜,奶牛却不受待见”的局面。
加工企业在哪个行政区,税就归哪里收取,这是目前制约“内联”的一大障碍。改革开放是以“外引内联”为特征的,不少地方“内联”成效甚微,除了人们的思想壁垒,也与现行规定有关。
长富乳业加工企业建在延平区,税收自然在延平区。但延平区养殖空间已趋于饱和,不往周边延伸发展,就制约了乳业的发展规模。如果奶牛养殖所在地与乳业加工所在地确定合理的分税比例,不是大家都有积极性,能共同把乳业做大做强吗?
笔者认为,县域经济必须坚持“无税经济”与“有税经济”一起抓,不可畸轻畸重。同时,各地政府只有突破“一亩三分地”惯性思维的束缚,真正打破行政壁垒,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