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症状
该牛全身出汗,结膜发红,体质瘦弱,卧地不起,鼻孔干燥,鼻内流出灰黄色鼻液,体温40℃,听诊心音较弱,肺部听到湿罗音,触诊心区敏感,热极烫手。
初步诊断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初步诊断该牛为产后中暑。
病因分析
1.饲养管理不当,长期休闲,缺少运动,体质虚弱的家畜,在炎热季节出汗较多,加之饮水不足,可发生中暑。
2.畜舍狭小,环境温度高,拥挤,通风不良,使体温放射困难,引起发病。
治疗办法
加强护理,防暑降温,维持心肺机能,纠正酸中毒,治疗脑水肿,以及对症治疗为原则。
1.降温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将病畜移至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凉水浇身,保持安静,多给清凉饮水。
2.使用0.9%氯化钠1000毫升,5%碳酸氢钠30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2次/日。
3.肌肉注射樟脑磺酸钠20毫升,2次/日。
4.清热祛暑散500克加水适量,调匀灌服,1次/日。
5.为了增强瘤胃蠕动,促进机体康复,反刍散500克,龙牡壮骨散300克,下午灌服,连用3日。
按上述方案治疗3日后,病牛好转,体温开始下降,采食量增加,趋于康复。
预防措施
1.合理安排
在集约化高的奶牛小区,奶农为了减少热应激造成的损失,实际生产中,尽量避免夏季配种或产犊,一般是奶牛产犊在每年的9-10月份,泌乳期在秋季至第二年的非高温季节,而干奶期处于7-8月份,对产奶量无明显影响。
2.环境控制
牛舍的防暑降温工作包括防止太阳辐射、减少奶牛自身产热、增加散热等。具体措施包括:搭凉棚遮阳、设计隔热屋顶、加强通风、淋浴、喷雾。
3.提高营养
蛋白质可增加到日粮含量的18-20%,适宜添加油脂3%。多喂青绿优质草料及胡萝卜、豆渣、等多汁饲料。在日粮中要增加钠钾镁等矿物质的含量。每天每头可补充氯化钾60-80克,碳酸氢钠100-150克,氯化镁30-50克。
4.充足饮水
蒸发散热是热量散发的重要途径,热应激使水分损失增加。饮水不足会降低食欲,消化减慢,影响产奶量并使奶牛体内的粘膜干燥,降低奶牛对热应激的适应力。
5.添加维生素
一般在奶牛饲料中添加0.04%-0.06%的维生素C及维生素E,可提高奶牛抗热应激力。另外,应用饲料酶制剂和中草药添加剂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