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年前,我国每年都能收获对虾20多万吨,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对虾感染白斑病之后,对虾大面积减产,年产量锐减八成。防治对虾白斑病成了一道世界性的难题。
记者近日从黄海水产研究所获悉,该所对虾白斑病实验室已经制定了一套检测、防控体系,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用健康对虾的肠液能够预防白斑病。而该实验室上月底被接受为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参考实验室”,今后,该实验室将参与对虾养殖和疾病防控国际标准的制定。
白斑病曾吓退养殖户
记者昨天来到黄海水产研究所,在海水养殖病害控制与分子病理学实验室见到了负责人黄倢,黄倢告诉记者,1991年前后,我国南方地区一些对虾养殖区里的对虾出现了异样,对虾表皮出现白斑,而且呈现蔓延的趋势。 1993年,山东莱州对虾也发现了白斑病。
黄倢说,白斑病就像是人类中的SRAS病,虽然人食用了白斑病的对虾后没有影响,但对对虾来说这种疾病传染迅速,而且致死率很高。 “如果一只对虾感染白斑病,会在2-7天内死亡,由于对虾是摄食同类的甲壳类海产生物,因此生病死亡的对虾会成为同类的食物,这样就会将病菌不断传播下去。”黄倢说,在1992年之前全国的对虾产量为22万吨,到了1993年,因为白斑病毒的传播,全国对虾产量锐减到了5-6万吨,1994年则为4万吨左右。 ”
黄倢说,青岛原本也有不少养殖户养殖对虾,但出现白斑病之后,一些养殖户便抛弃养虾,改养海参了。
烤箱冰箱轮番测病毒
采集回来的对虾样本要经过怎样的诊断程序?在黄倢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分子诊断实验室,研究人员首先从虾鳃或血液中取下少量样品,然后将样品捣碎加入试剂提取DNA,做好初步处理之后再由研究人员将提取的DNA加入反应液中,然后将反应液放到一个“烤箱”中,这个“烤箱”叫做温度循环仪,反应液放入仪器后会在55℃-94℃进行高低温交错处理,进行30个“回合”冷热处理后再放到电泳中通电,最后可以通过仪器分析帮助对虾确诊,整个确诊过程大约需要3-5个小时。
在另一间封闭的实验室,从外窗玻璃看到实验室内的工作人员穿着隔离服,戴着口罩与手套,在装配一些试剂盒,试剂盒装配好后再放入-80℃的冰箱。黄倢告诉记者,操作人员从对虾上取少量样品放到试剂盒中,在试管内经过简单的处理,便可通过荧光染色来判断病毒存在的情况。试管中的荧光越绿,代表对虾白斑病越严重。
给对虾发明保护层
在一间小实验室中,有一台类似“咖啡机”的机器在运转。 “这台"咖啡机"是发酵仪器,可以用它来实现预防白斑病。”黄絰说,“我们会从健康的对虾肠道分离微生物,分离出的微生物少则3-5种,多的话能有十多种,之后再对每种微生物进行研究,看能否找到对抗病毒的有益微生物。一般来说病毒要想感染对虾首先要进入细胞里,但是进入细胞之前需要有和细胞匹配的东西,就像钥匙和锁一样,而研究有益微生物就相当于细胞上加盖一层保护,将病毒进入细胞的"锁眼"堵住,这样对虾就不会感染白斑病了。 ”
全球推广快速诊断
记者了解到,黄海水产研究所对虾白斑实验室是全球第三家研究对虾的实验室,并且是最早发现和开展对虾病毒受体研究的实验室。“成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参考实验室后,我们将负责起草相关国际动物卫生标准、标化动物疫病诊断方法、提供标准化诊断试剂和国际标准血清、提出疫病监测和控制建议、为各成员提供技术培训等工作。”黄倢说,“比如我们研究的使用试剂盒进行快速诊断的方法,下一步我们将把这种方法提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过协商后这种技术有望在全球得到推广。 ”
白斑曾致青岛对虾减产
记者从青岛市海洋渔业局渔业处了解到,目前青岛市对虾年产量为1.4万吨。 “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青岛的对虾也经历了一次白斑风波。 ”渔业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93年全国对虾爆发白斑病,大量对虾死亡,青岛的“中国对虾”品种也没能幸免于难。 “1993年青岛的年产只有5000-6000吨,产量缩水严重。不过随着技术和养殖环境的改善,目前我市对虾养殖已经实现健康生态养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