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疾病防治成功案例公司招聘
公司新闻 首页新闻中心公司新闻
青岛扇贝跨洋结亲育出“混血儿” 农大教授十余年心血

一大批国际知名高校的教授、技术专家和青年拔尖人才……这些高端人才的背后,是当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引才品牌——国家“千人计划”。近日,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公布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名单,青岛农业大学王春德凭借杂交扇贝新品种走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业之路,入选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名单。此外,青岛科技大学赵英杰、青岛理工大学侯东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马庆军三人入选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名单。 

青岛农业大学王春德 

历经十余年培育“渤海红” 

为扇贝产业下滑寻出路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归国博士、青岛海弘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德将这些头衔集聚一身。凭借着将杂交扇贝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生产力,他入选第十二批国家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 
    
作为我国最早开始养殖扇贝的海域,山东养殖扇贝的历史已经超过30年。不过,对于靠海吃饭的养殖户来说,虽然现在的养殖设备和技术越来越先进,但近些年来扇贝却越发不好养了。“我国北方的扇贝养殖业一直以海湾扇贝为主,但由于其本身个体较小,加上近年来养殖密度越来越大和养殖过程中种质退化等问题的困扰,导致商品贝规格越来越小。而且种质退化也导致了育苗养殖过程中有较高的死亡率,有时甚至高达70%。”王春德教授告诉记者,与前几年的红火相比,面对如今扇贝产业的不景气,不少养殖户感叹,“养扇贝就像赌博,年景好了一年赚个几百万,年景不好往往血本无归。”因此扇贝养殖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替代品种。十余年培育扇贝新品种 
    
为了帮养殖户们重拾信心,2004年开始,王春德教授在国外开始寻找高品质的扇贝准备引回国内养殖。一次王春德在秘鲁出差,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到海边参观养殖设施,看到当地人在加工一种扇贝,紫红的壳非常漂亮,个体大的可达到15厘米,而且肉柱肥大,当地朋友告诉他,这种扇贝加工成半壳贝在欧美市场非常受欢迎,价格可以达到接近5美元每磅,而同期在美国市场中国产的海湾扇贝柱的价格却不到1美元每磅,王春德立刻想到如果能够把这种扇贝引进到中国养殖,在中国肯定会有市场。可是秘鲁与中国远隔万里,又没有直达的航班,单程就要接近35个小时,要想把通常生活在深水里的扇贝空运到中国谈何容易。 
    
经过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通过不断改进包装和控温方法,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的协助下,终于有一批扇贝被成功地运回来了。紫扇贝的成功引种让王春德欣喜万分:只要有了种贝,用国内成熟的育苗技术把它们繁育起来还不是小菜一碟?但事实并非如此,紫扇贝苗种在青岛本地养大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紫扇贝刚挂到海上时生长还很正常,可是等天热起来再去看时,王春德一下子傻了眼:许多紫扇贝都死了,活着的也长得很小。 
    
“紫扇贝生长水温常年保持在8到20℃之间,非常恒定,而青岛地区夏天水温最高可达29℃,冬天水温最低达到2℃左右,在青岛地区直接养殖紫扇贝显然是不现实的。”王春德说,后来他查阅文献后发现,紫扇贝正好与我国的海湾扇贝是近亲,而且都是雌雄同体,他因此萌发了将紫扇贝与海湾扇贝杂交培育新品种扇贝的想法。 
    
2007年起,王春德带领团队,先后从国外引进加拿大海湾扇贝、深海扇贝和秘鲁紫扇贝等3种优良扇贝。利用引进的紫扇贝与我国的海湾扇贝和墨西哥湾扇贝进行杂交,先后培育出多个性状优良的扇贝新品系。其中历经10年而成的扇贝“渤海红”就是以从秘鲁引进的紫扇贝和青岛的海湾扇贝为双亲杂交获得的F1代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和壳色为选育指标,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的。新品种遗传了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优良基因,壳色鲜艳、产量高、营养丰富、肉质鲜美,比普通海湾扇贝湿重提高37%以上,肉柱重提高49%以上,适合于在黄渤海水域养殖。目前已在山东、河北和辽宁等传统海湾扇贝主产区大规模养殖,并在福建和广东等南方海域试养。 “产学研”结合走上创业路 
    
2012年,在学校的支持下,王春德创建了青岛海弘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一方面为持续育种、保种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条件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目前推广情况来看,大个头扇贝已经逐渐获得消费者认可,受到越来越多养殖户的青睐。经过两三年的推广,该新品种有望引领未来扇贝养殖业的发展趋势,成为我国北方的重要扇贝养殖品种,为养殖户和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王春德告诉记者,目前,很多养殖户已经开始尝试新品种的扇贝养殖,不仅可以帮助养殖户和企业降低养殖风险,同时还可以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王春德的公司先后参与了多种扇贝的引进和“渤海红”扇贝等新品种(品系)的育种工作,为我国扇贝养殖业的良种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次入选 “千人计划”,既是对王春德个人工作的褒奖,也是对这种“产学研”相结合开展水产育种事业的肯定。 

青岛科技大学赵英杰 

探索石墨烯材料的人工合成 
    
青岛科技大学全职引进的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核心成员赵英杰博士,是青岛科技大学首个青年千人计划专家,主要致力于类石墨烯二维高分子材料以及超分子弱相互作用研究。 
    
“石墨烯材料是近几年研究比较热门的一类材料,被誉为‘万能材料’。但石墨烯毕竟是一种天然材料,其组成单元是不能够改变的。我在石墨烯方面的研究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化学手段,人工合成一种类石墨烯材料,就可以对它的构成单元进行结构调整并最终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材料性能。”赵英杰告诉记者,“目前,在成功制备了几种类石墨烯有机二维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已经探索了这种新型二维材料的表面功能化修饰,成功地在其表面引入了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团,并揭示了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此外,他研究的另一个领域是探索超分子弱相互作用的作用机理。他通过运用一种新型的超分子弱相互作用,已经成功的实现人工模拟酶催化的过程,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类酶催化模型。该项研究对于发展新型的催化材料,改变传统催化模式都有重要意义。 青岛理工大学侯东帅 

给混凝土“画像” 
    
29岁的侯东帅已是青岛理工大学的一名教授,入选了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项目。在他攻读博士和博士后工作期间,他作为科研骨干参与了973课题“现代环境友好混凝土的基础研究”。期间他通过大量的纳米试验研究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最终建立了切合实际的混凝土材料的微观分子模型,成功预测了材料在纳米尺度的结构、动力学和力学特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混凝土材料的微观分子模型的建立,从根本上揭示水泥分子的硅链缺陷和水分子对混凝土劣化、破坏机理,为高性能混凝土的调控、优化和设计奠定了基础。”侯东帅告诉记者,来到青岛理工大学工作后,他将自己研究的混凝土材料的微观分子模型与青岛理工大学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结合起来。“海工混凝土暴露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下,因其耐久性产生的维修或重建都不容忽视。科学家力求增加海工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寿命,但是传统的研究方式无法确定混凝土腐蚀的内在机理,只能通过数次改良配方配比来探索新型的海工混凝土。”侯东帅说,目前他和其他科研人员正在从事严酷海洋环境下长寿命混凝土的微结构优化与调控的研究,从微观分子结构出发有的放矢地解决海工混凝土本身的质量问题,从而提高海工混凝土的耐久性,有效延长混凝土寿命,减少维修和重建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马庆军 

研究海洋的生命 
    
马庆军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结构生物学和生物海洋学的研究。据介绍,结构生物学是以生物大分子特定空间结构、结构的特定运动与生物学功能的关系为基础,来阐明生命现象及其应用的科学。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记者了解到,马庆军所在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目前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 
来源:青岛早报      时间:2016/3/31 10:53:27
唐山恩贝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 电话:15130521900 邮箱:ebkswk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