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新型高效设施化池塘养殖系统构建与应用 |
| 我国的池塘养殖在建国后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其中20世纪70年代,浙江杭嘉湖地区和江苏太湖地区的万亩连片池塘建设,带动了我国池塘养殖业的发展。同时,随着人工繁殖、颗粒饲料和增氧机的发明,我国的池塘养殖水平迅速提升,并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家。至2014年底,我国已有池塘养殖面积311.9万公顷,产量达2319.843万吨,池塘养殖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形式。
池塘不仅是鱼类生活的场所,也是天然饵料的培育基地和有机物氧化分解的场所。20世纪90代年以来,随着养殖产量的不断提高和病害的不断暴发,池塘养殖系统等问题又成为养殖业者关注的新热点。为了提高池塘养殖效果,国内外科研人员研究了许多新的池塘养殖系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池塘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如李德尚等(1994)研究构建的虾池封闭式综合养殖系统。黄国强等(2001)设计的多池循环水对虾养殖系统。刘兴国(2010)等研究构建的池塘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等。 2010年以来,我们在池塘养殖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了3种高效能池塘养殖系统,经过试验运行和不断优化,具备了推广应用的条件。本文简单介绍该3种系统的构建方式和养殖特点,希望为推动我国池塘养殖“调结构、转方式”提供参考。
一、池塘生态位分隔养殖系统
1.构建工艺 针对高密度混养池塘中养殖生物相互影响大,生态效率低、生产操作不便等问题,将养殖池塘通过墙、网、板等分隔为若干个养殖区域,使不同生态位或规格的养殖品种在不同区域内养殖,通过设置集污、导流等设施设备,使水体在各养殖区域间循环流动,实现养殖富营养物的循环利用和净化处理,达到提高养殖生态效率、改善养殖环境、节水减排的目的。
2.构建方法 一般选择长宽比不低于2∶1的长方形养殖池塘,沿长度方向设置“T”字形的隔水墙,沿池塘宽向的隔水墙分别与两侧塘埂相连,将养殖池塘分割为15%~30%、70%~85%两个养殖区。在70%~80%养殖区的中间建设隔水墙,该隔水墙的末端至池埂安装5米左右的隔网。在沿池塘宽向的隔水墙上,分别建设上溢水闸板门和底进水闸板门,并同时在两侧安装插槽,作为捕鱼网箱固定装置。闸板门安装活动木板和拦鱼网,拦鱼网目大小可根据养殖品种规格调换。在70%~80%养殖区靠近溢水闸门侧建设1个面积约为该区面积10%左右集污坑。在溢水闸门两侧设置可安装捕鱼网箱的插槽,捕鱼时将活动网箱插入插槽,张开网箱,通过电赶或人工拉网将鱼赶入网箱。
3.设备配置与运行 根据池塘水体大小,在不同养殖区水体中安装不同数量的水车增氧机、涌浪集污机、吸污机、投饲机等。一般在70%~80%养殖区导流墙的两侧分别安装1台以上的水车增氧机,2台水车增氧机的运行方向一致,除用于增氧外还可以形成水流,将养殖区的粪便、残饵等导向另一养殖区。在集污坑上层水面上安装1台涌浪集污机,利用浮体叶轮中央提水并共振造浪,造成底层水流上升旋流,构成大范围的立体循环水流,将水体中比重较小的粪便、残饵等上浮到水体中,随上层水体流流入另一养殖区域内,得到滤食、沉淀、净化。比重较大的污染物沉积到集污坑底部,再通过曝气提升进入另一养殖区域或通过吸污机排出池外。根据不同区域的鱼类特点设置1~2台投饲机。根据养殖需要运行联动设备,水车增氧机一般长期运行,投料时停止,涌浪集污机在投料完毕后运行一段时间。
4.养殖与管理方法 该系统适合大宗淡水鱼成鱼养殖,成鱼、鱼种配合养殖或鱼、虾配合养殖等。具体介绍如下: (1)大宗淡水鱼成鱼养殖:在15%~30%养殖区放养白鲢、花鲢、鲫鱼等滤杂食性鱼种,在70%~85%养殖区放养草鱼或团头鲂等吃食性鱼种,两个区域的放养密度按照池塘全部水体计算。运行时,仅在吃食性鱼类养殖区按计划投喂,利用系统设备运行形成的水流等,将吃食性鱼类产生的粪便、残饵等集中并输入到滤食性鱼类养殖区,为滤杂食性鱼类提供饵料,既保障了吃食鱼类养殖区的水质,又满足滤杂食性鱼类饵料需要,可有效提高池塘的养殖生态效果,减少养殖污染。 (2)成鱼、鱼种配合养殖:一般在15%~30%区培育鱼种,在70%~85%区养殖成鱼,也可调换养殖区或在70%~85%区的一侧放养鱼种。鱼种的放养密度按池塘全部水体计算。养殖过程中仅投喂养成鱼类。与上原理一致,利用水流和气提作用,将养成鱼类产生的粪便、残饵等集中并输入到鱼苗培育养殖区,利用粪便饵料肥水养殖鱼种,同时净化成鱼养殖区水质,提高池塘混养的效果。 (3)鱼、虾配合养殖:一般在15%~30%养殖区培育鱼种,在70%~85%养殖区养殖南美白对虾或罗氏沼虾。也可在70%~85%区养殖成鱼或一侧养鱼一侧养虾,在15%~30%区养殖鱼种或养虾。养殖过程中,只投喂虾料养虾,利用养虾富营养物培育鱼苗,或分别投喂虾料养虾,投喂鱼料养鱼,利用鱼虾养殖对水体碳、氮、磷的贡献不同,平衡水体藻类、菌群等对碳、氮、磷的需求,提高物质转化效率,提升养殖效果。 该养殖系统适合批量捕捞需要,若与电赶装置相结合则可实现机械捕捞。人工拉网捕捞时,将定制的分节网箱安装在溢水闸门一侧,打开溢水闸板,将鱼驱赶到网箱中即可捕捞。捕捞另一侧的鱼类时,将网箱安装在另一侧水体中,采取相同的捕捞方法即可。池塘生态位分隔养殖系统结构见图1。
二、序批式池塘养殖系统
1.构建工艺 针对大宗淡水鱼池塘轮捕轮放高密度养殖存在的养殖生物相互影响大、生态效率低、连续生产可控性差以及设施化程度低、净化能力不足和排污效果差等问题。构建集分级、集污、排污、净化等功能的序批式养殖生产系统,满足不同规格、品种的养殖要求和工业化管理需要,实现高效养殖、富营养物质资源化利用,是一种具有高度设施化、机械化、自动化的高能效池塘养殖系统。
2.构建方法 序批式池塘养殖系统适合团头鲂、草鱼和南美白对虾等品种养殖,可在池塘内改建或在陆地建设。 在池塘内改建时,其分级养殖池区约占水面的20%左右。分级养殖池区一般采用2种结构的多排鱼池组成,每排由3种规格的鱼池组成1个养殖单元。每个单元由成鱼养殖池和2种规格的鱼种养殖池组成,成鱼养殖池一般为方形切角结构,鱼种养殖池为矩形结构。成鱼养殖池为高位池结构,坡度1%~3%,中部插管溢水,池底有排污口,排污口上安装涡轮式集污装置,排污口通过管道与吸污装置相通,定时将鱼池中的污物集中排放到排水渠中,再集中处理利用或排放。鱼种养殖池为长方形结构,池底向排水口倾斜,坡度1%~3%,上进水、底排污,排污由敷设在池塘底部的直径200毫米的UPVC穿孔横管和连接的溢水插管组成,溢水插管从鱼池连通至排水渠内,穿孔横管的开孔向下,孔径为1厘米,开孔面积总数为所述穿孔横管截面积的1.4倍。分级养殖池区的每个养殖单元分别有独立的进排水管路,各个养殖单元共用溢排水区,溢排水自流向池塘。 在每个单元的养殖池之间的共用墙体对接线方向上设有分级过鱼闸门,可定期通过拦网筛分不同规格的鱼类,实现自动分级、序批式养殖。团头鲂分级序批养殖单元的面积比为1∶3.5∶7。在池塘其余区一般可设置1~2个分水墙,分水墙具有分布和引导水流作用。另外,为了提高净化效果,在阔水区可适当建设分隔网,用于放置浮水植物等。
3.设备配置与运行 分级养殖鱼池的进水采取低扬程轴流泵或水轮机进水,一般安装1~3台低扬程大流量轴流泵或连体式水轮机,根据水流需要调整运行台数,带动整个池塘水体流动和循环。根据养殖需求分别通过调节闸门隔水板调整不同鱼池的水流方向、流态、流速等。 成鱼养殖池内安装充气导流管,与风机相通,通过曝气增加池塘水体溶氧,同时使池塘水体形成旋流,有利于集污。曝气风机一般用3.5千瓦罗茨风机。为了提高集污和增氧效果,也可在成鱼池内安装1台涌浪机。 鱼种分级养殖池内安装曝气盘等增氧装置,气源来自岸上的罗茨风机。养殖池上一般安装具有数字化管控、往复运行、交替投料的移动式自动投饲装置,满足高密度鱼类养殖需要。 养殖生产过程中,一般应按照养殖计划,分级配养鱼种。根据养殖投喂计划自动投喂。按照排污情况,设置排污频率。鱼种养殖池的污物随溢排水进入池塘水体,并得到净化。成鱼养殖池的污物经过集污、过滤、发酵等处理后再利用。 池塘的其余水面可设置1~3个导流墙,并放养一定数量的滤杂食性鱼类和虾等。
4.养殖管理 以团头鲂序批式养殖为例,成鱼养殖密度可按20千克/米3计算,鱼种养殖密度按10千克/米3计算。在江浙地区,3月初放养鱼种,成鱼池按照40尾/米3密度放养200克/尾的团头鲂鱼种,大规格鱼种养殖池按照45尾/米3密度放养100克/尾的团头鲂鱼种,小规格鱼池按照50尾/米3密度放养50克/尾的团头鲂鱼种。每批次养殖周期为120天,上市规格0.6~0.75千克/尾。选用团头鲂专饲料,按照饲料系数1.8~2设计投饲计划,投饲时间0.5~1.5小时。一般投喂半小时后,电脑控制自动排污0.5~1分钟 在池塘水体中放养团头鲂乌仔或南美白对虾苗和罗氏沼虾苗,团头鲂鱼苗的放养密度不高于8尾/米3。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苗的放养密度不高于20尾/米3。 日常管理主要注意提水、曝气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以保障稳定运行,出现问题及时更换或修复。另外,成鱼养殖池应及时排污,尽量减少养殖排泄物溶入水体中。序批式池塘养殖系统结构见图2。
三、高效低碳池塘养殖系统
1.设计原理 为满足南美白对虾高密度、多批次养殖需要,研发了由高位养殖池、水处理池、阳光温棚等组成的高效低碳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系。该系统具有高位池集污排污效果、工厂化循环水处理功能和保温防雨水等作用,适合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需要,使用该系统既可延长养殖时间,提高养殖效果,又可防止外界对养殖环境影响,节约水资源,减少养殖污染。该系统也可用于鱼类苗种培育和温水性鱼类养殖。
2.构建方法 高效低碳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养殖池为方形圆角的高位池,面积在2500~4000米2之间,池深2.0米,养殖池的底部中间设有集污排污口,池底为沿四周向集污排污口倾斜,斜度为1%~2%,集污排污口的上方装有功率不低于0.75千瓦的涌浪机,有利于养殖池中的悬浮物集中流向集污排污口,流入水处理池。 集污排污口上覆有拦虾格网,拦虾格网为可拆卸结构,网目可根据虾的规格进行更换。养殖池铺设厚度为0.35~0.5毫米的HDPE塑胶布,起到水土隔离的作用。 水处理由底排污处理系统和溢水处理系统组成。底排污处理系统一般由集污池、沉淀池、生化滤池组成,集污池与养殖池的排污管相通,沉淀池、生化滤池和生物滤池的两侧设有与之相连的导流沟,集污池和沉淀池与导流沟之间的隔墙上设有溢流管。水处理池的池底一般低于养殖池的池底,集污池的壁上有与排污管相连的排水插管,管口高于集污池池底,有助于污水中的大颗粒进入集污池排污。 溢水处理系统主要由藻类过滤、生物絮团培育、轮虫培育等设施组成,其设施的池底可高于养殖池底。 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底部的沉积物通过动力提升进入沉淀池,经过固液分离机或自然沉淀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并通过排污管排出。经沉淀处理的水通过导流沟进入生化滤池和生物滤池过滤,经处理后通过回水管流回到养殖池中。 养殖溢排水中主要以藻类、溶解有机物质为主,可采用培养生物絮团、轮虫净化处理,培养的生物絮团、轮虫等可作为虾的饵料。
3.设备配置与运行 养殖池内一般安装水车增氧机、人工水草浮床和涌浪机等设备。水车增氧机应对角安装,水车增氧机功率及台数按照增氧和水流需要,养殖池的旋转水流应不低于6厘米/秒。复合人工水草浮床沿养殖池的中心对称布置,便于水流通过和净化调控水质,并作为虾的栖息地,浮床的总面积不低于养殖水面的10%。 阳光温棚一般为拱形结构或坡面结构。大棚的前后立面分别设有大门,在两个大门通往养殖池的中间方向延伸建设一座工作桥,投饲机安装在工作桥上。阳光温棚的坡面距地高度一般不低于0.3米,中间高度3米。大棚两侧面的塑料布可通过卷帘机卷展,立面侧的塑料布可拆卸,以保证通风、控温和生产操作需要。高效低碳池塘养殖系统结构见图3。
4.养殖与管理 在长江流域使用该养殖系统,一般于3月中旬放养第一茬南美白对虾苗,放养密度180~220尾/米3,养殖时间110~120天,养成规格20克/尾,养殖密度3.5千克/米3。一般在7月中旬出第一批成虾,其间在6月中下旬套养一批罗氏沼虾,密度在5~10尾/米3。7月下旬放养第二批南美白对虾虾苗,10月下旬出池第二批南美白对虾成虾,11月下旬出池罗氏沼虾。 养殖管理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保持温棚无损坏、破裂现象,尤其在梅雨季节,发现破裂及时修补,防止雨水进入。②水处理系统的应用应根据养殖水质变化合理运行,防止水质、藻相等剧烈变化,影响虾类生长,一般养殖前期少量运行,中后期长期运行。③合理配置、运行集污、增氧设备,投喂后及时排污,保证养殖池底无粪便、残饵等积存,一般每天排污不低于2次,养殖后期可增加到3~4次。④做好生产记录,发现问题,对应处理。
四、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水产养殖以年均6.1%的速度增长,为保障食物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是世界上主要的水产养殖国家,美国、欧洲等在水产养殖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池塘养殖正向着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多营养层级复合的精细化生态高效养殖方向发展,围绕着水产养殖动物福利和提高养殖资源利用率的池塘生态工程化、池塘循环水、渔农综合种养、高能效池塘等养殖模式不断出现,为池塘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适合我国池塘养殖的“新结构、新方式”将逐步替代现有的生产模式,池塘养殖将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工业化管理水平的绿色高效产业。
1.来源:《科学养鱼》杂志社 2.作者: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刘兴国 3.微信号:kxyyzzs | | 来源: 时间:2016/8/5 9:15: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