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养殖,如何走出“三高”怪圈? |
|
|
7月的莱州湾,波光凌凌。又是一年扇贝放养季。
位于莱州湾畔的海庙渔港,几百人在港口忙碌着,使原本处于休渔状态的渔港,显得蔚为壮观。顺着起伏的渔港小路,绕过停泊的渔船,在一处渔港的小盆地处“窝”着一个扇贝养殖大户闫洪双。5年前,他自筹300万元的资金,租赁2000多亩海区,开始从事扇贝养殖。
清洗、放笼、过秤……走近这个海边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近百名工人正在忙着将一颗颗扇贝分离。闫洪双刚刚从海上“放”苗回来,和记者聊起了扇贝养殖的话题。“现在养扇贝就是赌钱一样。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赔得倾家荡产。”谈及扇贝养殖闫洪双不无感慨地说,2016年,他投了近20万笼扇贝苗,每笼成本40元左右,投入近800万元,受到近海的温度、降水量等天气因素影响,他养殖的近20万笼扇贝直接减产80%,一下赔了600多万元。
2017年,好多人都劝闫洪双放弃养殖吧!但他说就是不甘心。他认为2016年选择的近海海域养殖的方式不对路,所以他重新租赁深海海区,并将养殖规模定在了15万笼。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如果按照2016年的扇贝每公斤40多元的价格,15万笼的收入就能达到1500万元,不但能收回去年的损失,还能赚到不菲的收入。
与闫洪双不同,养殖户于利明2016年养殖了10万笼扇贝距离陆地14海里远海里,由于地处深海,所以于利明家的扇贝喜获丰收。谈及2016年的收入,他笑而不答。而同行的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张国光粗略地为于利明估算了一下,他的保守收入在1000千万左右。
作为著名的中国海湾扇贝之乡,莱州市的扇贝养殖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张国光介绍,近几年,扇贝养殖呈现出了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趋势。每年出口量占到了海产品总量的70—80%。2016年,全市的扇贝达到了20多万吨,产值达12亿元,扇贝继续在全市海产品养殖业中稳居龙头老大的地位。
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闫洪双这样赔本的养殖户在海庙港渔港不占少数,好多人因为扇贝养殖的风险太高,选择离开了这个行业。
海庙姜家村,有着30多年的扇贝养殖历史,曾几何时70%的村民从事相关行业,养殖规模从一万笼到十几万笼不等。而现在只剩下不足10%的村民还从事这个行业。
高投入、高风险,已经成为传统养殖户离开的主要原因。但也有很多投资人,正是看到了扇贝养殖的高回报,纷纷走进了这个行业。
面对扇贝养殖业的“三高”,渔业专家们发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基层渔业专家乐观地表示,减产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大部分可通过价格调节弥补回来;而市海洋与渔业局专家却对这种价格走高深表担忧:“‘三高’是把双刃剑。”他担心,持续“三高”的走势,一旦影响到生产、销售环节,养殖户、中间商的利润受到影响,将会严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 | | 来源: 时间:2017/7/10 10:04:5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