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口:巴山湖 一条生态鱼演绎脱贫故事 |
|
|
7月18日,城口县巴山湖,来自开州区的袁平在湖边垂钓。
128公里长的任河,发源于城口县东安镇,流经巴山等乡镇后,过四川万源、陕西紫阳,最后注入汉水,成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一直以来,城口坚持环境保护,确保任河水质,在因修电站蓄水而成的巴山湖里,喂养出了肉嫩、味美的生态鱼。依托巴山湖和生态鱼,这里的村民正在探索一条“靠水吃水”的脱贫路。
“有了!有了!怕有10斤重!”7月18日清早,城口县巴山镇龙王村巴山湖边的柳家坡码头。一位钓友又钓到一条大鱼,几位同伴兴奋的欢呼声打破了巴山湖的宁静。
这几位钓友在岸边的柳家庄住了快一个月。此时的庄主苟显军很忙,他正通过微信向重庆主城的钓友发送导航地图。苟显军的老婆何大定说,自从2010年柳家庄落户柳家坡,他们先后接待了广州、湖北、四川的钓友。她乐呵着告诉记者,不是他们来钓鱼,倒是巴山湖的生态鱼把他们给“钓”来了。
“一湖洁净水,养出生态鱼,引来八方客。”巴山镇党委书记王超称,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巴山湖不仅孕育出了生态鱼,更带来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他告诉记者,目前巴山湖生态鱼品牌推介不足、鱼文化打造还要深化、产业链尚未形成,由一条生态鱼演绎出的脱贫故事还待续写。
环境治理好了,生态文章没做足做够
7月17日午后,阵雨初歇。记者从城口县城出发,驱车翻越坪坝梁,沿山路蜿蜒盘旋而下,窗外蓝天飘白云、青山披绿衣,不远处群山环抱出一湾悠长的湖水来,这便是巴山湖了。
“以前没这么漂亮。”坪上村老支部书记陈子平介绍,以前这里就是山高沟深的峡谷,抬头看到的是“一线天”,任河里满是浅水乱石,老百姓填肚子就靠“三大坨”(红苕、土豆、玉米)。
2005年,巴山电站动工开建,2009年下闸蓄水。任河在巴山镇境内的水位,一下子从海拔540多米提升到海拔680米,形成长32公里,水域面积达6.02平方公里的巴山湖。
“保护水质是第一位的。”王超介绍,巴山湖涉及龙王村、新岭村、农民村、努力村、黄溪村、坪上村、联盟村等7个村7000多村民,为建电站搬迁了536户2762人,其中龙王村、新岭村、农民村、努力村是贫困村,贫困户有394户。他告诉记者,“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之一,必须优先落实巴山湖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据介绍,城口县在巴山湖两岸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在环湖公路以上大面积种植中药材近10000亩,环湖公路以下发展李子、花椒、猕猴桃等经果林,保护水土不流失;同时,为完善巴山湖保护生态系统,最大程度地保持生态平衡,城口县正推进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在新岭村田梁上(土地名),两根污水管,一头分别连着张有光、张有刚家,一头连着污水处理池。村主任陈启炳告诉记者,两家人是试验打造的湿地小户,他们的生活污水收集到这里统一处置,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湖中。
陈启炳说,在湿地公园内,他们还在进行消落带治理试验,种植了10余种水生植物,保护湖周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巴山镇还对环湖的村容村貌进行改造和环境整治,对村民牲畜圈舍进行改建,完善了7个村的垃圾收运系统。
巴山湖最低处高程为550米,最高点高程为2480米,两岸山体坡势形成明显的峡谷景观——春天百花争艳,夏天气候温良,秋天红叶漫天,冬天白雪皑皑。泛舟巴山湖,秀美的峡谷、浩瀚的湖水、茂密的森林让人陶醉。
巴山湖以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库塘与森林组成了湿地与森林复合生态系统。相关专家称巴山湖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保护价值。
“生态环境好了,但生态文章没做足做够。”王超坦言,巴山湖还缺乏深度开发,如何进一步完善这里的自然景观?如何配套发展旅游设施?如何将巴山湖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他们还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士和单位给予专业支持,将巴山湖打造成游客流连忘返的景区。
生态鱼长大了,品牌打造还缺思路
巴山湖蓄水后,苟显军就在湖上开船。也从那时起,他发现在湖边垂钓的人,有说普通话的,有讲广东话的,还有谈上海话的。攀谈中,钓友们告诉他,巴山湖不仅生态环境好,湖里的鱼品质也不错,但他们也抱怨湖边居住条件差,想品鱼还没得条件煮。
“去湖边建房。”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苟显军也是巴山湖修建时的搬迁户,2010年,他选定柳家坡码头修建起自己的柳家庄,“专为钓友提供食宿,也接待客人游湖品鱼。”
以前,任河的鱼不大也不多。巴山湖蓄水后,钓友们经常钓起二三十斤的鱼来,最大的达60多斤。新岭村人、水产博士陈启亮在此基础上,提升了巴山湖的鱼品质。
“就是用一湖好生态养出生态鱼!”陈启亮说,巴山湖湖岸线无污染源,水质清新活爽、溶氧含量高,适合鱼类生长,除了湖中既有的野生大口鲶和鳜等名优鱼,近年来也选放了白鲢、花鲢、鲤鱼、鲫鱼、黄辣丁、草鱼及武昌鱼等,兼具脱贫增收和净化水质的作用,并采用无污染的生态养殖模式,“不投一颗饲料、不施一粒肥料、不洒一滴鱼药。”
巴山湖水深,鱼儿经常在岸边水草上产卵,但电站发电泄洪,水位降后这些鱼卵就干死了。为此,陈启亮研制出与湖面同时起伏的人工鱼巢,保证了鱼儿的繁殖。
“我今年来6次,一待就是一周。”来自开州的钓友袁平说,巴山湖环境好,村民热情,现在的鱼品质和口感更不错。他说,来自全国各地的钓友也越来越多,“估计最高峰时达到500多人,平时也有近200人在垂钓。”
2012年,巴山湖开始举办钓友比赛,2013年全市钓友比赛在这里举行,2015年又升级为国家级钓友比赛。与此同时,不少市民也前往巴山湖度假休闲游。
生态鱼引来了四方钓友和游客,也在巴山湖边催生出80来家农家乐,更倒逼出他们煮鱼的厨艺来。何大定的青花鱼还在镇里的厨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陈邦忠的香葱鱼、酥麻鱼也深受游客喜欢。
目前,巴山镇正对巴山湖的生态鱼进行有机食品认证。同时,该镇以“鱼”为主题,结合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实际,将巴山“垂钓”文化和“鱼”元素植入旅游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打造“大巴山渔家乐”和“巴山鱼街”,集中提档升级一批农家乐。
“生态鱼长大了,但打造鱼文化还缺思路。”镇长刘书超说,仅仅是钓鱼、吃鱼,太单一了。镇里要围绕生态鱼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特别是要打造鱼文化。他告诉记者,他们一是需要设计、建设鱼街的标志性建筑,让游客来了就愿意拍照、合影发微信;二是希望撰写一篇《生态鱼赋》来提升巴山湖的文化元素;三是还有些可以挖掘的创意活动,他们能力有限,实在是想不出招了;第四,需要烹饪大师帮助研制几道生态鱼菜品;第五,希望进一步扩大钓友比赛的知名度。刘书超称,这些既需要人才、更需要资金,因此,这一切,目前都只是想想而已。
产业发展起来了,期待更多人光临巴山湖
现在,苟显军每年的收入达20万元。据透露,柳家庄不但让他致了富,同时还带动贫困户陈良润、陈良银脱了贫。
苟显军称,陈良润在柳家庄打杂,每天工钱100元,其次帮钓友送饭、背东西,每次50元左右,一年下来也是1万多元;陈良银除了给苟显军打工,每年还要卖200多只山地鸡给柳家庄招待钓友、游客,仅此一项陈良银的收入也是2万多元。
“围绕巴山湖、生态鱼,打造带动脱贫致富的产业链。”王超介绍,镇里将巴山湖产业定位为生态产业,依托巴山湖、生态鱼集聚的人气、商气,带动周边发展特色种养业,在湖周村社配套发展苦荞、燕麦等小杂粮和小杂豆;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发展适度规模的板角山羊;中、高山的农区建立肉兔养殖基地;在蜜源资源丰富的湖边村,建立蜜蜂养殖基地。同时发展生态观光林业,设置观光红叶带、乡土小果园、水果基地、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等。
就在巴山湖沿岸,新岭村将20万元扶贫资金作价入股,建起了20亩苗圃,种植了桂花、雪松、紫荆等景观植物,全村54户贫困户参与分红;沿湖15公里种植了300亩水晶桃,今年初挂果有1万斤;坪上村的陈一浩联合几个村民成立了富亿源公司种植猕猴桃和中药材;龙王村的120亩花椒、农民村2万只山地鸡、努力村250亩红薯……现在,环湖的7个村产业都建起来了,带动了300多户贫困户脱贫。
村主任陈启炳坦言,种养业发展多了,担心技术不到位,还担心销路,“希望巴山湖的乡村旅游能火起来,不然这些农特产品怕是要愁买家。只要肯来这里休闲的人多了,一切都好办。”
“呵护一湖水,养出一条鱼,带动一片产业,最终脱贫致富一方人。”城口县委组织部部长李福科介绍,巴山湖、生态鱼还没有走出去,在市场上名气不大、品牌效应不明显,他们希望有专门的品牌营销公司,能帮忙理清营销思路、制定推介措施,真正将巴山湖、生态鱼推广出去,将外面的游客吸引来。 | | | 来源: 时间:2017/7/20 9:15:2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