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武昌鱼原种场:我们平时吃的是鳊鱼 不能叫武昌鱼 |
| 特约记者 王德华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家命名的第一个鱼类种名;也是我国水产科学工作者人工驯化成功的第一种鱼类;在我国两千多种淡水鱼种类中,没有哪一条鱼像它那样名声显赫;毛泽东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使它驰名中外。它就是盛产于梁子湖的武昌鱼。
6月5日,特约记者跟随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摄制组,泛舟梁子湖,探访武昌鱼原种场,零距离接触原种武昌鱼,揭秘武昌鱼的前世今生。
原种场每年供应一亿尾鱼苗
这天上午,天空飘着阵阵小雨。记者与摄制组一起,在鄂州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鄂州市武昌鱼协会秘书长徐兴川的带领下,来到位于杜山镇的武北武昌鱼原种场。这里也是农业部批准的全国唯一一家武昌鱼原种场,担负着保持武昌鱼纯正基因的任务。
这里密布着10多个水池和几个大塘。水池旁,几名来自河南的鱼贩正在购买武昌鱼苗。一名工人穿着齐腰深的雨衣站在水池里,用一个小碗舀一碗拇指大小的鱼苗,把水滤干后再将鱼苗倒进一个盛水的尼龙袋里,岸边的人接过尼龙袋,将氧气瓶里的氧气通过塑料管输往袋子里。买鱼苗的李先生来自河南,这天他买了30万尾的武昌鱼苗,每万尾的价格是150元。这些鱼苗将运往河南,而尼龙袋的氧气,可以保证鱼苗成活20个小时。
原种场场长张正红称,卖鱼苗仅是该场收入的一小部分,每年该原种场售出一万组武昌鱼亲本(一组由一公一母武昌鱼组成)。该场的武昌鱼苗卖往全国各地,不少用于大专院校科研,每年由该场供应的武昌鱼鱼苗约一亿尾。
武昌鱼的基因库在梁子湖 一网下去,武昌鱼原种场的大塘里就拉起上百条活蹦活跳的武昌鱼。这些武昌鱼又叫亲本武昌鱼,专门用于传宗接代,一组亲本武昌鱼每年可以孵化鱼苗10万尾。
鱼腹部有两个孔的是母鱼,鱼腹部只有一个孔是公的。徐兴川介绍,公的前部有一个翅叫“胸起”,上面有红色点点。
武昌鱼原种场自2004年批准成立之日起,就在梁子湖划定了一个5000亩的武昌鱼原种基因保护库。在这,人工用水草扎成供其产卵的鱼巢,在1米深的水下时隐时现。
武昌鱼产卵的时间为每年4月20日到5月20日。20度的水温有利于鱼卵生长。每年5月,原种场就在其基因保护库里投放1000个鱼巢,供武昌鱼自然产卵。工作人员每天检查鱼巢,如果发现有鱼卵附着,随即将鱼巢运回原种场孵化,然后收集鱼苗在池塘里培育,长到3厘米长时,用网将其他混杂鱼苗清除。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合格的武昌鱼鱼种或培育,或进入苗种市场。
清煮武昌鱼,腹部留给客人
梁子岛,是梁子湖中唯的一座小岛,面积2平方公里。每年9月梁子湖捕鱼节,市民除了品尝梁子湖螃蟹外,不可缺的一道菜就是清煮武昌鱼。
徐兴川说,清煮武昌鱼最好吃的部位是腹部。鄂州招待尊贵的客人,把腹部的鱼肉留着客人,比如女婿上门,丈母娘一定要把腹部夹给女婿。武昌鱼共有14根刺,但人们岂讳4字,一般称13根半刺。吃武昌鱼要顺着刺夹,鱼吃完后,有14根刺整齐地排放在盘里。
“武昌鱼之父”易伯鲁,3年前去世
“我们平时吃的武昌鱼,是正宗武昌鱼吗?”徐兴川连连摇头,正宗的武昌鱼是梁子湖独有的,学名叫团头鲂,是由原华中农大水产系主任易伯鲁教授发现并命名的,老人已于2009年去世。
1955年至1957年,易伯鲁等30多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员进驻梁子岛,在梁子湖进行新中国首次大型湖泊鱼类研究。易伯鲁与同行发现,梁子湖的鳊鱼中,除有记载的三角鲂和长春鲂外,有一种鳊鱼是以往文献上没有的。易伯鲁将这一新物种命名为“团头鲂”。
易伯鲁于1967年7月13日,在《关于武昌鱼》文章中写道“在鳊鲂鱼类中,有一种团头鲂是梁子湖的独特品种,梁子湖水从鄂城(今鄂州)樊口镇入大江,樊口镇便成了这种鱼的集散地。梁子湖除出产团头鲂外,也盛产三角鲂,而被称为武昌鱼的,当初也可能把三角鲂包括在内,不过三角鲂在我国其它湖泊中也有出产,如果要正名分,那么武昌鱼就应归团头鲂所专有,不应把另外两种在全国分布很广的鳊鱼称为武昌鱼”。
易教授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在《辞海》等权威工具书及《中国鲤科鱼类志》等权威著作中记载:“武昌鱼,学名团头鲂,原产于湖北省鄂城县(今鄂州市)梁子湖”。此后,国内外鱼类学者一致公认团头鲂(武昌鱼)的模式标本出自湖北梁子湖。梁子湖为“武昌鱼母亲湖”。易伯鲁也被人们尊为“武昌鱼之父”。
| | 来源:长江商报 时间:2012/6/7 10:21: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