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渔捞金网银 海南渔民人年均纯收入过万元 |
|
|
临高一家深海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进行捕捞作业。(资料照片)记者苏晓杰摄
深蓝色的海面上,散落着一口口巨大网箱,成群的石斑鱼浮游水面争相逐食,活蹦乱跳,溅起一簇簇水花,场面蔚为壮观。这是我省在南沙首建的美济礁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一角,也是我省耕海牧渔的一个缩影。
海南省渔民依托丰饶的“蓝色牧场”耕海牧渔,袋子鼓起来了。全省渔民人年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7636元增至去年的10478元。全省渔业产值约占农业产值的三成。海洋渔业已成为海南热带农业的最大亮点。
今年7月,三亚市30艘渔船开赴南沙捕捞,迈开了海南省大规模开发三沙渔业生产的步伐,积极探索大规模外海捕捞作业的组织模式;我省正着手编制三沙深水网箱发展规划,欲做大三沙海域深水网箱养殖规模。
这些都标志着海南借助新一轮海洋开发的东风,再次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
蓝色产业铺就渔民致富路
美丽富饶的南海,是海南渔民世代耕耘的一块沃土。
依托这一巨大蓝色聚宝盆,沿海渔民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随着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海南省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捕捞、养殖齐头并进,一艘艘大吨位渔船开赴西南中沙,一个个海水养殖基地构建的蓝色产业带悄然崛起。
“近几年我省通过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使海洋渔业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中社说,现代装备为捕捞业注入了活力。造大船,改网具,添设备,使渔民闯深海变成了现实。上百吨的钢质船代替了过去的小木船,全省80吨以上的渔船由2007年的1182艘增至1669艘。卫星导航、雷达、彩色探鱼仪、北斗星通等现代化助渔导航设施,使渔船实现了“鸟枪换炮”,渔老大不再“望洋兴叹”。
如今,渔民们的足迹已遍布西沙、南沙等深海渔场,我省赴三沙海域作业的渔船达654艘,生产区域逐渐由“家门口”向外海延伸。
海水养殖业也逐步从半精养向设施集约化养殖转变,由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深水网箱养鱼、工厂化养殖等新型高效海水养殖模式悄然兴起,蓝色产业带初具规模,养殖的对虾、石斑鱼、金鲳鱼等享誉海内外,源源不断“游”出国门。
值得一提的是,以养殖容量大、病害少、产量高为特点的深水网箱养鱼模式已在我省临高、陵水等地迅速崛起,目前全省共有网箱3399口,是2007年以前总数的4倍多。其中,临高深水网箱已发展至2717口,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这意味着海南省海水养殖已由港湾向近海发展,成为我省现代渔业发展的新亮点。
海南省海洋底播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底播面积达3万亩,年产量3万吨以上,初步实现了水产养殖从陆域向海域的转移,开辟了海洋牧场。
耕海牧渔壮大了海洋渔业规模,去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173.6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300.88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31%和76.83%。渔业经济的稳步发展,扩大了渔民就业空间,全省渔业从业人数从2007的19.97万人增至去年的24.34万人,5年间增加了4.37万人。
蓝色聚宝盆前景诱人
坐拥流金淌银的蓝色聚宝盆,是海南人的福气。
浩瀚深邃的南海渔场广阔,物产丰饶,热带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业资源丰富,可利用海域渔业可持续捕捞量达246万吨—281万吨。发展海水养殖的水域和陆地资源丰富,全省宜发展海水养殖面积40万公顷。
三沙是海南省传统作业渔场。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就有渔民远去西南沙海域,至明代,远海生产尤为繁盛。17世纪初,琼海潭门镇的渔民就到南沙捕鱼了。
“西南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是一个天然的海洋宝库,渔业资源极其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省水产研究所所长李向民说。
2008年以来,该所将西南中沙海域中上层渔业资源调查列为科研课题,每年均派科研人员随渔船前往三沙调查,基本掌握了南海渔业资源分布情况。
“南沙群岛海域岛礁中上层鱼类渔业资源丰富,目前已知栖息鱼类有500种以上,其中金线鱼、鳗鱼、石斑鱼等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有30多种,具有大规模开发价值。“李向民说。
曾多次赴南沙参加资源调查的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总工陈积明说,一些赴三沙捕捞的大型灯光围网渔船作业三四个夜晚便渔获满舱,船航次产量高达七八万斤,效益可观。
据统计,2011年我省在西南中沙海域的捕捞总产量仅8万多吨,不足可捕量(200万吨)的4%左右,由此可见,西南中沙渔业资源的开发前景巨大。
打造富饶蓝色牧场
机遇,再次向海南走来。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地级三沙市成立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题中之义,也是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
那么,在新一轮海洋开发热潮中,海南海洋渔业该如何寻求新的突破?
赵中社表示,我省将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把发展海洋渔业作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突破口,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推进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决压缩近海捕捞,积极拓展外海捕捞,努力提升水产养殖,积极探索和发展休闲渔业,大力发展浅海贝类底播养殖,逐步构建从陆到海,从浅到深,从水面到水底,从第一产业为主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渔业格局,着力建设国家现代海洋渔业示范基地。
“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我省将努力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压小船,造大船,引导渔民开发西南中沙等外海渔场,实现捕捞从近海向外海转移是今后我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方向。”他说。
海南大学教授张本认为,西南中沙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海南应加大三沙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开发力度,采取“公司+渔民”或捕捞渔民合作社等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形式,扶持渔民建造大吨位、现代化的捕捞渔船,开发西南中沙等外海捕捞。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由海南江海实业有限公司斥资6000万元改造的4000吨级加工补给母船已完工下水,近日将率我省部分渔船赴南沙生产,意味着赴南沙生产渔船后勤服务将更有保障。
“我们将以加工补给母船带动群众渔船从近海渔场转向外海渔场,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产业模式。”该公司总经理陈日沈表示。
赵中社坦言,目前三沙渔业基础设施薄弱,这是制约渔业开发的瓶颈,我省将加快三沙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在西南中沙建立综合保障基地,为渔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如何拓展海水养殖业,推进渔业农牧化,建设海洋牧场也亟待破题。
省海洋渔业厅养殖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省将拓展海水养殖空间,由港湾向近海、深海发展,大力发展浅海贝类底播养殖,推进渔业农牧化工程,“十二五”期间争取石斑鱼、龟鳖、花鳗丽等名特优新品种的养殖规模达2.5万亩,发展泥蚶、扇贝、文蛤底播养殖面积20万亩,投放水产苗种25000万尾(粒),保护、恢复近海渔业资源。
浩瀚南海,大潮激荡。海南将依托南海这一丰饶“蓝色牧场”,做大做强海洋渔业,使之成为具有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向海洋经济强省迈进。
| | | 来源:海南日报 时间:2012/8/29 14:09:3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