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合江“十二五”水产品产值力破13亿 |
|
|
|
|
(杨学芳)合江江河水域非常广阔,长江流经县境长64公里,赤水流经县境长 62公里,水域总面积约15.82万亩,其中江河水域总面积约12.39万亩,水库、塘、堰、坑等水域总面积3.43万亩。另有冬囤水田20.4万亩,宜渔稻田约14.27万亩,发展水产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合江县长江、赤水河段全部被划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鱼类--中华鲟、达代鲟、白鲟,在合江县历史上都曾有分布并都曾误捕过。目前,合江县鱼类品种有129种,分别隶属12个科6个目。珍稀鱼类有国家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大鲵、胭脂鱼等;主要经济鱼类有鲢、鳙、鲤、鲫、草、翘嘴红鮊、乌鳢、鲶鱼、中华倒刺鲃、圆口铜鱼、长吻鮠(江团)、岩原鲤、白甲等10多种,已形成规模的品种有南方大口鲶,斑点叉尾鮰、团头鲂(武昌鱼)、长吻鮠(江团)等,“十一五”期间,水产品总产量达8.6万吨,产值9.6亿元。
为了保持水产常规品种,进一步发展名特优品种,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推广无公害养殖,“十二五”期间,合江县致力于实施“3345”工程,全方位提升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1.3万吨、产值13.1亿元目标。
建好3个基地,即江河金属网箱养鱼基地、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和名优水产品苗种基地。规划在长江、赤水河、高洞河中发展江河金属网箱养鱼,到2015年新发展5000平方米;规划在县鱼种站的基础上建设合江县南方大口鲶良种场,在其他小(一)型水库及合江镇、先市镇、白米乡、白沙镇等乡镇相对集中成片地区发展水产苗种生产基地3000亩,投入资金2300万元;发展10000亩特色水产品生产基地。
实施3大工程,即结构调整工程、水产品质量工程、助农增收工程。结构调整工程在产业结构上要巩固提高养殖业,搞活营销业,积极发展休闲水产业,力争突破加工业,面积结构上要稳定塘库,开发江河,扩大稻田,品种结构上要大力开发和推广名特优新品种,依托江河水产业资源优势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名优鱼,突出特色品种;水产质量工程即是要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品,保护养殖水域,严格苗种管理,加强渔药、渔饲料的监管,实现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让人们吃上“放心鱼”;助农增收工程就是要发动有条件的农民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庭院养鱼的水产增收活动,确保这些农民户均增收500元。
发展4大水产业,即突出特色水产业、狠抓生态水产业、发展休闲水产业、突破水产加工业。突出特色水产业就要在养殖方式上重点推广江河船体网箱养鱼,养殖品种上以当地特有品种为主,当前以黄鳝、鱼鳅、圆口铜鱼等为主要养殖品种,发展特种品牌;狠抓生态水产业即要以大江大河为重点发展江河金属网箱养鱼,以确定养殖使用权为契机开发小溪河进行大水面养鱼,塘库要全面取缔肥水养鱼,推广进行立体生态养殖、投饵养殖和网箱养黄鳝、鱼鳅等特色水产品养殖,加强生产投入物的监管和水产业水域环境的保护,建设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发展休闲水产业就是要在县城和集镇及旅游胜地附近建设休闲水产业基地,并逐渐提高档次,同时还要将休闲水产业特别是冷水鱼开发与全县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在合江镇境内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水产品加工厂,主要加工大口鲶、斑点叉尾鱼回、青波,年加工量1000吨。
健全5大体系,即科技推广体系、市场营销体系、质量监测体系、渔政执法体系和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实施科技兴渔战略,进一步完善县乡两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充分发挥协会等民间组织作用,搞好水产业的种苗、养殖、市场等各种社会服务,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研究、试验、推广,宣传和推广水产养殖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形成集技术普及、信息传播和生产服务为一体的水产科技推广网络;建设一个较现代化的水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和扶持一定数量的养殖大户,运销大户搞活流通,坚持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订单水产业,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加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构建设,逐步完善检疫设备,加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紧紧围绕水质监测、水域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检测、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渔用饲料和药物监测等任务,加快合江县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构建设步伐,充实检疫执法队伍,完善检疫装备,逐步形成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测体系;高度重视渔政执法工作,逐步建立具有独立执法主体资格的渔政执法队伍,结合保护区建设逐步加强执法装备和人员配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水产业执法办案能力;完善和健全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及时向社会提供水产业产前、产中、产后信息。
| | | | | 来源:四川在线泸州频道 时间:2012/9/12 10:20:14 | |
|